文/王志萌
在上海的志愿服务工作已经结束了。在这15天的时间当中,我先后在主题馆和天津周系列活动中服务,服务地点包括了主题馆、天津馆、宝钢大舞台、中国馆等多处场馆。回顾一下这十几天来的工作经历,还是让我感触颇深的。
在主题馆工作期间,我的一位同伴,来自复旦大学的志愿者告诉我说,作为志愿者,我们有一种“被需要”的需要。我觉得说的很对。我在两个岗位之间轮岗,一个是普通游客询问处,一个是vip询问处。前一个岗位上经常会有游客来咨询各种问题,而后一个岗位基本上是无事可做,这在心理上多少会有些落差。可是我转念一想,这种感觉还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我渴望为游客们解答疑问,为他们的参观提供便利。可另一方面,当参观者的疑问我无法解答时,心里会产生一种内疚的挫败感。
在天津周的五天时间里,我在宝钢大舞台做过游客疑问解答、道路指引,在天津馆做过讲解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带队老师交给我的DV,将各位志愿者的工作状态和服务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天津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我想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天津周的活动倾尽全力,我要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宣传世博,宣传天津。我要展现出天津青年应有的精神面貌,让全国、全世界的观众见证我们天津人的风采,我想,我们已经做到了。
世博会开幕以来,中国馆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最炙手可热的场馆。中国馆每天只向游客发放5万张门票,真正是一票难求。能够在中国馆服务,对我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奖赏。能够来到中国馆参观,是每一位观众的目标,同样,能够在中国馆服务,也是每一位志愿者的企望。我想我是幸运的。
虽然已经回到天津,可是关于世博的回忆却无法停止。上海世博会才刚刚开始,我想我还会回去的,去看看我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相信,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吧。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07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