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观察分析,自然环境、人的素质、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制约地域文化的四个要素。天津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因而天津人把海河视为母亲河。
天津地理与人文交融,就生成了以水文化为滥觞的运河文化、码头文化和商埠文化。“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
天津早期的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不管地名怎样演变,“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全市18个区县里,有10个区县名中有带“水”偏旁的字——河东、河西、河北、津南、塘沽、汉沽、大港、宁河、静海、武清。
这些水气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天津全市共有包括月牙河、西减河、东减河、洪泥河、卫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内的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名中确有典型反映。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三叉沽等另外,天津别称——津沽、沽上;海河又称沽水,是天津市的风景轴线。沽水流霞已成为令人陶醉的都市景观了。
除了“沽”之外,以港、泊、洼、淀、沟、塘、湾、滩等为通名的地名亦为多见,如:大港、双港、官港;杨家泊、团泊洼、青泊洼;贾口洼、唐家洼、卫南洼;南淀、北淮淀、三角淀;陈家沟、九道沟、南清沟;北塘、西双塘、白塘口;赵家湾、唐家湾、西大湾子;柳滩、大滩等。
如此之多的带“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吗?
不仅如此,以与河流有关的“口”(河口)、“嘴”(河湾)、“圈”(周边被水围起的地方)、“堤”(堤岸)、“桥”(桥梁)、“闸”(水闸)、“码头”、“渡口”、“水库”等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见,如:
口——三岔口、唐家口、北塘口、老河口等。
嘴——陈嘴、芦嘴、梁家嘴、霍家嘴、吴家嘴等。
圈——上河圈、下河圈、西湖圈、陈家圈、黄家圈等。
堤——王顶堤、西横堤、千里堤、桃花堤、段堤等。
桥——双桥、于桥、引河桥、聂公桥、北洋桥等。
闸——耳闸、双闸、北闸口、二道闸、新港船闸等。
码头——万家码头、崔家码头、南洋码头等。
渡口——大光明渡口、炮台渡口、教场渡口、柳滩渡口、杨庄子渡口等。
水库——双港水库、于桥水库、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
另外,天津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等为地名的更为多见,例如:
台——芦台、侯台、冯台、白台、兰台、八里台、六里台、李家台、姚家台、沈家台等。
坨——王庆坨、西塘坨、洛里坨、白公坨、田庄坨、青坨子等。
头——梁头、东河头、西堤头、上河头、东滩头等。
“台”“坨”“头”等字的字形虽不直接从水,但作为地名用字的词义却与“水”密切关联。如此众多的与水结缘的
“台”“坨”“头”等地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