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地名知多少?大概只能用浩如烟海来形容。这是笔者近读《江苏省志••地名志》时的感受。该志近70万字,所收地名虽仅止于1994年,且以政区名为主,其它如专业地名、自然地名等只作了部分精选,便已达4000多条,倘或将所有地名(包括村名以及近十几年来新增的地名)悉数录入,势必难计其数。由此对从事庞杂而又精细的地名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由衷地产生敬意。
因读者是盐城人,故读《江苏省志•地名志》时,侧重于盐城部分。初时是大体浏览,但渐渐地便对志书所载的盐城地名的缘由、取名的方式产生浓厚兴趣,并尝试着以自己的视角将其分为十种类型。
1、姓氏冠谓型。多为集镇、村落名。有的以姓氏加集镇、村落通名(集、庄等)构成,如陆集、尚庄、羊寨等;有的以姓氏与地理实体名称相连而成,如马荡、鲍墩、王滩等。从数量上看,此类地名是地名中的“大户”。由地名一望而知,历史上或为某姓人集居之地,或是某姓人首迁于此,再或是以较有影响的大户之姓命名等等。但也有个别例外,不可循着思维定势而“想当然”地望文生义。如陈家港(响水县镇名,位于灌河入海口),倘以为必与陈氏有关,那就错了。实际上,此地多有搭架晒蛏干者,那架子便叫“蛏架”,故名“蛏架港”,后演为陈家港,不失为地名的趣话。以姓氏作地名,语义直白,古朴久远,反映着早期人类以血缘宗姓为纽带集聚生息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社会交流空间的扩大,世界正逐步演化为“地球村”,这类地名渐已“名不副实”,或许有一天它将从现实地名中消失,而仅作为地名“化石”存于历史典籍。
2、方位标示型。此类地名俯拾即是。通常是以显著的地理实体为中心词,再标注以方位而构成地名。在坎之东,则曰东坎(滨海县镇名);居河之南,则曰南河(响水县镇名);处淮之滨,则曰滨淮(滨海县镇名);靠海而居,则曰临海(射阳县镇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谓“于事简便”,信手拈来,简约直观。放眼国内的诸多省名,如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大小一理,也颇值玩味。用此种方法取名,因地理实体的多种多样,方位词的丰富充裕(除东、南、西、北外,还有上、下、左、右、内、外、前、后、阴、阳等),而致此类地名大量产生,更兼延伸取名,以一地之名再冠以方位构成新名,以至层出不穷。
3、状物指代型。此类地名主要由地形地物的声色形状而来。如盐城旧因城池形如瓢状,浮于环水之上,故又名瓢城,含不沉之意。盐都区的龙冈镇,因旧时此地有蜿蜒十余里之沙冈,形似卧龙,故名龙冈。响水(县镇同名),因位于灌河畔,灌河潮汐落差大,迭水轰鸣,声震于天,故名响水。再如射阳县的长荡镇,因此地有芦苇荡,绵绵十余里,风吹起伏,浩浩荡荡,故名长荡。还有大丰市的白驹镇,因相传古代天降陨石,形如白色小马驹而名。此名还令人想起“白驹过隙”的典故,更加耐人寻味。此类地名形神兼得,独具美学韵涵,令人咀嚼回味,意趣盎然,实为地名中的“珍品”。
4、缅怀先贤型。盐城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地方。盐城的红色文化也从地名中折射出来。盐城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地名(县、乡镇名)计有十多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叶挺县(盐城县曾用名)、正红镇(滨海县),乃为纪念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和在“五卅”惨案中牺牲的烈士顾正红。读着这一串地名,眼前仿佛闪过一幅幅志士仁人为国捐躯的壮烈画面,令人肃然起敬。除了用烈士的名字命名外,还有一些以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作地名的,如范公堤(今204国道)、范公镇(东台市原镇名),藉此可凭吊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丰功伟绩。范公所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更为世世代代所传诵。此外,还有一些修桥补路、积善乡里的人,虽不能与那些为民请命、舍身取义的先烈相比,但也仍有以其名作地名的,为的是倡导义举,昭扬善行。
5、生态印记型。此类地名多与先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有关,印有先民与老天爷作抗争、向大自然讨生活的痕迹。盐城东临黄海,境内河湖港汊密布,幸为鱼米之乡。但上天在赐福的同时也常降灾祸。史载盐城曾遭若干次海啸,人民死伤无数。人们为趋利避害,除了择高处(冈、墩、堆)而居,还构筑堤、圩、坝、堰、套等以防汛抗灾,以至这些自然实体以及防汛工程的名称后来大量用作地名,如大冈、龙堤、三圩、青墩、六套、五汛等(均为现在或原乡镇名),这或许也是濒水地区的共性特点。对盐城而言,更具特色的是反映盐文化的地名群。盐城自古以盐置郡,以盐兴盛。似飘带一样半拥盐城市区的串场河,就是因“串通各盐场”而得名的,被喻为盐城的母亲河。场是盐业生产的最大建置单位,场下为团,团下分灶,据说以这些名称作地名的在盐城有数百条之多。如场有天场(滨海县乡名),因“海水日晒自析佳盐”而名天赐场,简称天场,很美的名字;团有南团、西团、新团(大丰市);灶有头灶、四灶、沈灶(东台市、大丰市)。此外还有以盐仓、制盐工具等作为地名的。读着这些地名,依稀可见烈日长天,浩渺海滩,面孔黝黑的盐城先民在挥汗劳作、煮海制盐的生动场景,感悟人类生生不息的由来。
6、吉祥祈福型。此类地名在地名家族中惟具抽象意义,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祈求天地和谐、人寿物丰,激励人们同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如阜宁(县),取“土阜安宁”之意。公兴(阜宁县镇名),蕴含诸姓之人共同兴旺的愿景。再如合德(射阳县镇名),民国八年张謇在此兴办垦殖公司,并以“合力筹办,立功积德”之意命名合德公司,后沿为镇名。
7、民间传说型。如台南镇(东台市镇名)驻地鹤土仑,即传为七仙女跨鹤下凡处。洋马(射阳县镇名),相传清康熙年间此地有养马场,一说是清乾隆年间有吉姓中武举骑高头大马归来。这些地名笼罩着神奇朦胧的色彩,反映古代人类的天真纯朴,触动人们的奇思妙想和浪漫情怀。
8、取舍聚合型。此类地名多是在行政区划的整合归并过程中出现的。如恒济(建湖县镇名),即是取原恒丰镇、吉济乡的各一字集名而成。也有的是因为地处两地交界,如海安集乡(响水县原乡名),因地处海洲、安东之间,故取两地首字为名。这些地名中,有的虽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但因原先相关地名作为独立个体的消失,仍不免让人生出沧桑之感。
9、谐音讹传型。前如陈家港。另如三渣(大丰市原乡名),从字面上看,难得其解。原来,相传境内古有三处高地,渔民藉此遮风,故曰“三遮”。可能因当地方音将“遮”(zhe)念成“za”,便讹成今名。再如廉贻镇(东台市)驻地小戴庄,相传明景泰年间有杨姓京官之父寿辰,皇帝赐匾差船载回,以船在此稍停而名小待庄,后谐作今名。还有草堰口(建湖县镇名),所谓“堰”,乃为挡水工程,多用土石,何谓草堰?后来才知是“潮堰”谐音讹传而来。此类地名虽有疏错,但往往因此而能引人入胜,不失为“错误之美”。
10、综合取名型。以上对地名解析归类,总感难尽其意,难归于妥,尤其是有些地名的得名,往往兼具多种架构方式,因笔力有限,只好将其暂且归为“综合取名型”,以勉成十型。
在规范的地名管理出现之前,历史上的地名大都是民间约定俗成,无一定之规。所谓分类,皆是后人的归纳总结,甚至可能还有猜测的成份。“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范围看地名,就有不同的分类法。不过,分类并不是终极目的,通过分类而触类旁通,更好地把握宏观的地名文化,探索地名的万千气象,从中追思怀远,增智养性,才是十分愉悦而有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