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曙光
近日,民政部门正在征集市民对成都地名的意见和建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成都人可能还会记得,这座城市曾经拥有过的一些极具中国上世纪60年代特色的地名:胜利路、红光路、红专路、反帝路。这些地名都起源于暴风骤雨乍起的1966年,消失在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1981年。几个斗志昂扬的简单名字一下抹掉了数十个内涵丰富的街名,不尊重历史和人们习惯的举动,短短15年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不刻意搜寻基本上难觅踪影。
胜利路是一条蜿蜒东西的长长干道,包括现在的东大路、得胜上街、大田坎街、一心桥街、东大街、东御街、西御街、祠堂街、金河路、通惠门路、十二桥路,从东边的沙河附近一直绵延到西边一环路旁。其中不少地名颇能见出成都城市发展的轨迹。大田坎街,民国初,那里是城厢与乡场间的通道,大路北侧有块4亩大田,因田坎宽厚而得名。东、西御街,均为明代街名,在原皇城南面,分列东西两旁故称御街。金河路,金河原名襟河,因穿城斜出,状如衣襟而得。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疏通,改名金水河。
红光路横亘城西,是现在青龙街、八宝街、西大街、西月城街、石灰街、花牌坊街、乡农市街、营门口路、茶店子路的总称。该路向西通往毛主席视察过的红光公社,得名当与此相关。八宝街的来历,尤其能够说明成都地名的一大历史变迁和民俗在命名中的作用。这里是清代少城的延康胡同,因穷人搭篾笆棚聚居,俗称笆笆巷。清亡后,改掉胡同取用俗名,住户以其名欠雅,谐音为八宝街。胡同是北方街道的通称,清初依旗人的习惯,开始在成都用“胡同”为街名,内城有48条胡同之多。民国后,又全部改为街或巷。
红专路相对短一些,也囊括了现在的致民东路、致民中路、致民路、新南支路、大学路、小天竺街、黉门街。当时的命名,与大学路关系密切。大学路是1938年辟新南门后建成的一条道路,两侧为华西协合大学而获名。1966年,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走白专道路的异类。与此相反,提倡又红又专,故得新名。常被人误读的黉(音“红”)门街,也与学堂有关。黉,即古时的学校。清光绪年间设存古学堂,学堂大门外即此街。
反帝路最短,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春熙路。这条路始建于1924年,是为了沟通东大街和总府街两处繁华街道,四川督办杨森下令拆除清代的按察使司署旧址而建成。最初依其“森威将军”的头衔命名为“森威路”。后取《老子》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之意,改为春熙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春熙路不乏欧美的舶来品。改名为反帝路,真可说其来有自。如今,春熙路上的外国品牌之物更胜从前,早已今非昔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