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公能精神 在南开育人沃土成长成才
——在半岛电竞官网下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17年12月5日)
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常小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文学院的硕士生常小松,很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在南开园的成长故事。七年来,我从刚入校园的懵懂少年,到以南开精神为指引,以一大批优秀校友为榜样,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南开青年。今天我想通过“三个一”来分享我的成长。
第一个“一”,遵守一格言,即容止格言。
在南开的开学典礼上,必有一课,就是学习容止格言。当我第一次接触时,感觉教大学生如何穿着打扮,未免有些幼稚。
但是,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今年暑假,我参与“立公计划”暑期实践队,赴西藏挂职锻炼。在去往拉萨的火车上,从周围乘客的交谈中,我得知他们对南开的评价很高。原来,通过我们统一穿着的紫色队服,他们知道了我们是南开的学生,我们乘车过程言行文明,举止得当,更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当时我就特别自豪,感觉身上的南开紫更鲜艳了。
我想,这就是容止格言带给南开人的一种自觉,体现在了工作、生活的细节之中,格言不仅印在镜子上,更是刻在了南开人的心中。
第二个“一”,铭记一精神,即南开校训。
南开园内,在化学楼的上端、在新开湖畔的石碑上、在思源堂入口,都可以看到相同的八个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南开的校训,也是南开的“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它已经成为每位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
在南开七年,我遇到过很多好老师,听过很多受益终身的课。九十多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站在讲台上两个多小时为学生授课,全情投入的状态和“为人”之学的学术追求让我敬佩不已;曾晓渝教授建议我撰写学年论文时务必要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让我深知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张健老师的校史课更让我懂得了南开人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代代传承;辅导员张鹤霖老师多次跟我谈心,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就业目标,打消了下基层的顾虑。
也许老师们没有讲过什么豪言壮语,但从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南开人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放弃了直接读研的机会,加入了研究生支教团,在西藏支教一年。
支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藏族小孩子很爱看书,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书可看。于是,我带动支教团一块努力,筹资建立了西藏第一所“南开书屋”。目前,雪域高原上的“南开书屋”已有三所。藏族学生在书屋里收获知识,收获成长。书屋不仅造福了这一代学生,更会服务于未来西藏的发展。我想,这不就是南开精神的体现吗?
第三个“一”,坚守一追求,即“知中国,服务中国”。
“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学子理应坚守的人生追求。欲服务中国,必先知中国。在思想政治课上,全班激烈地讨论着各地区全面脱贫的着力点、青年如何参与中国梦等时政热点;在传播学理论课堂上,我们与传播学教授共同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困境与突破;每年暑假,三千多名南开学子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我们的脚步走遍了全国各个角落……从南开园到社会,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一个全面、立体、形象的中国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翻阅校史,我们总被周恩来、于方舟、杨石先、陈省身等优秀校友的光辉事迹所感染。当今时代,南开人则用新的方式践行着“知中国,服务中国”。
今年暑假我利用在西藏实习的时间,采访了多位在藏工作的校友:2015届校友曩扎德日希,每月拿出工资的10%,资助贫困学生……在西藏默默付出的校友,还有很多。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南开人的追求,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我应该像众多校友一样,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扣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因此,在就业季,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去西部、去基层。我已经参加了广西选调生的考试,现在正在等待结果。
遵守一格言,以镜子正衣冠,以箴言修德行;
铭记一精神,将“公能日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守一追求,将“服务中国”担肩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就是我与南开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南开学子与母校共同的故事。
大中路上,走不完的是百年历程始终如一的公能道路;辉煌校史,读不尽的是南开学子振兴中华的壮丽诗篇。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梦是青年一代的,更是南开青年一代的!我相信,南开人在新时代必定肩负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