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不必更种花
提名词
三尺讲台传道义,桃李争妍情犹记;春风化雨潜心田,百年育人扬师恩。
人物简介
王一菁,女,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于半岛电竞官网下载化学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教育部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在Nano energy, Journal. Mater. Chem. A, Chemsus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申请专利34项,其中13项已授权专利。2006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担任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委员,《稀土》杂志编委等。多年来一直讲授本科生、研究生“化学专业英语”、“物理化学”、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等课程。2013年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2017年获天津市教育系统劳动竞赛“示范岗”称号。
人物风采
在提起王一菁教授的时候,总能让人想到她治学的严谨;不能忘记的是她说“别的事都可以商量,唯有做学术这件事不能有半点通融”时,格外坚定的语气。面对科研,她的执着勤勉令人动容;面对教学,她的认真负责感人至深。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每一次提问,都引导着学生去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在自我思索中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当学生遇到科研瓶颈时,王一菁悉心指导、耐心点拨,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她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渡过一个又一个科研工作的难关。
有教无类,桃李争妍
课题组的常晓雅同学本科毕业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的是家具设计方面的研究,对化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即便如此,在看到学生求学的渴望时,王一菁依然愿意接收她来实验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王一菁看来,每个人都具有潜力,最重要的是热爱,热爱一件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王一菁没有在第一学期就要求常晓雅马上进入实验室开始实验,而是帮她补习欠缺的化学知识,帮她夯实基础。当步入第二个学期,每个人都要确定自己的新课题时,常晓雅又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方向、从哪里展开而焦虑。是王一菁的沟通指导、分析讨论,让常晓雅走出了迷茫。王一菁曾说:“虽然直接给学生指定研究对象,可以节省时间,更快地出文章,但是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文章的发表绝没有锻炼学生的能力重要。”常晓雅回忆着说起:“在我开始实验后,王一菁老师经常询问我的实验进度以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她的帮助,让我理清了科研思路。我才能顺利发表了文章。”
用心良苦,醍醐灌顶
让她的学生深有体会的,不仅是王一菁的细心和耐心,更是她的用心。在定期的组会中,王一菁会针对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她说:“你们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在以后你们进入社会的时候也是不能缺少的。”不仅如此,王一菁还会不定期地询问每个人的实验进度,督促学生做好科研工作。王一菁曾说:“这段时间流走了就回不来了,你们要抓紧时间,在特定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提升自己。既然这几年你们在这学习,我就要对你们负责。这三五年对我来说没什么,但是对于你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现在对你们松懈,那就是对你们的将来不负责任。我宁愿你们这三年过的紧迫些,辛苦点,也不要将来后悔。所以咱们都抓紧时间,把事情尽量往前赶。”
人生在勤,诲人不倦
有一件事令王一菁的学生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天,她的学生有几个关于文章的疑问,但发现王老师身体不适要去医院检查,就决定等老师回来后再与她讨论。王一菁却不肯耽误时间,让学生把资料发给她。她利用在医院等候的时间,通过微信和电话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她不畏辛苦地及时解决了学生问题,才让学生按时返回了审稿意见。不仅如此,在出差的时候,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在微信上和学生讨论有关课题的问题。在她的指导和督促下,她的学生在各自的课题方向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王一菁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以及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使得她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她不仅授予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王一菁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她虽然对于科研一丝不苟,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在平时的相处中,她非常和善,从细微处为学生着想,对学生的就业十分上心,总是尽其所能地帮助学生。课题组的一位学生回忆道:“第一次见王老师的时候,我就觉得她非常亲切。当时处于研究生复试期间,我自己在外租房子住,王老师反复叮嘱我自己在外边住一定要注意安全,用水用电还有出行要格外注意安全,并告诉我要调整好心态,好好准备复试。”王一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都十分关注,在他们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无论是科研还是个人原因,她都与学生沟通,帮助纾解学生的情绪。不仅如此,在日常琐事中,更能体现王一菁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她经常叮嘱学生不要空腹吃凉东西,注意饮食卫生;当气温波动大时,她也会提醒学生注意增减衣物,注意身体;开组会时,她总是提醒学生们注意安全。
即使时光荏苒,王一菁的那些“唠叨”仍会萦绕在耳畔。“大家回去一定要检查一下哪里有安全隐患,别出问题。”“安全无小事,大家要多注意,做实验的时候至少要两个人一起,彼此照应着点。”“还有你们的吃的,买来之后不要放太长时间,别吃坏了肚子……”这些叮咛、关切、温暖都被每位同学铭记在心。
去年十二月份课题组一名同学出了车祸,膝盖损伤严重需要卧床休息两个多月,但她坚持开组会。王一菁就劝解她先把科研放一放,安心养好身体最重要,不要落下病根。在其休养期间,也时常关心询问其恢复情况。一直到今年开学,王一菁仍在关注该同学恢复情况并不断叮嘱其注意休息,不要剧烈运动。但是,由于她休息了两个月,科研进度比其他人落后了许多,难免心里压力加大。这时,王一菁的安慰和鼓励,让她找回了以往的自信。王一菁常对学生说:“有什么困难及时和我说,能帮的我肯定帮了。”
百年育人,及人之幼
王一菁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看待。腊八节的时候,“孩子们”都能喝到她自己煮好的腊八粥;中秋节和元旦的时候,她都会让学生出去聚餐,学会适当地放松;每次出差回来,她都会给大家带来当地的特产……她总是能注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用真心拉近彼此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
王一菁不仅仅关心学生们的在校情况,更重视他们未来的发展。在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王一菁会一直关注着他们的去向问题。她会把合适的招聘信息或就业机会推荐给他们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即使再忙碌,她都会抽出时间,把一些步入社会后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分享给学生,她总希望能尽自己所能让大家少走弯路。
提到对学生的期望,王一菁说:“对事业对生活做好以下三点——热爱、勤奋和坚持。热爱是源动力,勤奋是助推剂,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奇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共勉!”
结语
王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科研导师,更是学生的亲人挚友。她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给予了他们最真切的关怀和温暖,让身处异乡的游子,感受到家一般的归属。虽然她和学生之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那些于细微处的关怀呵护,但是平凡才是最美的荡气回肠。可谓“天下桃李尽芬芳,春泥护花意难忘。得遇良师三生幸,师恩绵绵细水长。”
(通讯员 刘桂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