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公为国汉教人,允能育才桃李芬
——记汉语言文化学院董淑慧老师
提名词
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她是沟通中西的架桥人;
专注教学和汉语语法,她是学术研究的铺路人;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她是传道解惑的摆渡人。
人物简介
董淑慧,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和语法研究,目前已出版《保加利亚汉语教学五十年》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项,主持半岛电竞官网下载文科发展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等多项课题。从事汉语教学20余年,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的留学生多人多次获得过“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赛区冠军,指导的研究生多次在《语言研究》(C刊)《孔子学院发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次在天津市语言学会年会上获奖。
人物风采
公能魂,探索心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对汉语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从教二十年来,董淑慧老师一直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使命,始终将培养知华友华人士、构建中外文化桥梁放在首位。海外任教期间,董老师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课内外,她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鼓励当地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并夺得赛区冠军。她帮助当地的汉语教师解决汉语教学遇到的困难,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小灶(HSK6级辅导课程)”帮助本土教师提升汉语水平。董淑慧老师还帮助当地汉语教学机构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中国电影节、中国图书展、摄影展览等。董淑慧老师私下常说,“在没有机会来中国的外国人眼里,你代表的就是中国。你的一言一行可能决定着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也正因此,董老师在教学中尽职尽责,在生活中无私奉献,将汉语的种子播撒到全世界,也将礼仪之邦的风范扬名天下。她在海外教过的学生毕业后活跃在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学生也成了她的朋友,十几年来与董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加强专业学习和思想学习,坚定爱国主义立场,一直是董老师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首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董老师主攻汉语语法,她一面潜心钻研理论,一面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她开设的汉语语言要素等课程干货满满,收获了中外学生的一致好评。她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化建设,从历史和国别的角度带领学生领略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的发展过程,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先辈们开拓进取的精神。
对于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董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她鼓励外国学生发挥母语优势,在中外语言对比中认识汉语的特点,深化对汉语语法的理解。中国学生则应该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钻研语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中外语言的交汇点,用外国人能听懂的话讲好中国故事。
不同于针对本科生采用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董老师认为“探究发现”才是研究生适用的学习方式。她直言很享受与学生交流观点甚至“辩论”的过程,这种思想碰撞总会带给她很多灵感和启发,这才是教学相长。所以董老师会设计很多课堂提问和小组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发言时,老师总是坐在下面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向学生投出赞许的目光,对回答得特别出色的学生,更是毫不吝惜她的表扬,这对学生们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
董老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她反复强调,做汉语语法研究必须敢于质疑,勇于打破固有的观念和陈说,“语法研究永远只尊重语言事实”。有一次,她以《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词条为例,带着我们分析注解是否准确、是否经得起推敲。这样做不是为了贬斥权威,而是告诫学生不能囿于书本,要发散思维,凡事皆有文章可做。
董老师对待人生亦是如此。她鼓励学生多尝试、多经历,支持学生去海外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积累专业经验,开阔人生视野;也赞成他们静心沉淀,在应该积累的阶段努力扎根。在给学生的寄语中,她写道,“认识自己,认知世界,成就最优秀的你。”不设限,去探索,未来有无限可能,是董老师分享给学生的人生经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董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辛苦耕耘。她教过来自亚洲、欧洲、非洲、澳洲、美洲的各国留学生,也教过中国研究生、本科生,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
有匪君子,赫兮咺兮
对待科研学术,董老师是严谨认真的。学生交给她的论文和作业,她都会逐字逐句地认真批改。每次收到反馈时,大到文章框架小到标点符号,都能看到她仔细修改的痕迹。“你这样写有没有依据?”是老师最常说的话。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辨得出结论,最忌凭感觉猜测。董老师还常说,“作为学习和研究语言的人,我们输出的必须是规范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论文,她总是斟字酌句、反复修改。董老师强调,尽管学生们将来不可能都去搞学术研究,但无论做什么工作,严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所有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真正做到了严谨治学,才对得起“研究生”这个身份。
严谨治学不仅是董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更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汉语语法是块硬骨头,需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反复琢磨。董老师经常会因为一个结构冥思苦想,每当她写出新文章或者有新的想法时,她总拿出来和大家一同探讨:“你们觉得我这样解释可不可以?”“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这几种解释,你觉得哪个更有道理?”……董淑慧老师愿意手把手地带我们做研究,愿意跟我们一起分享语法研究的“苦乐”。
多年来,董老师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语言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业精于勤,午休时的办公室里,外出调研的火车上,都能看到她勤奋工作的身影。还记得在开学时,董老师就和学生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把自己抓得紧一些,一篇文章就出来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是董老师对学生们的言传身教。
在生活中,董老师又是另一个模样,“热爱生活”“亲切可爱”“与人为善”都是她的标签。闲暇之余,董老师喜欢四处走走,在朋友圈分享摄影作品和生活感悟。她还喜欢挖野菜、开荒种菜、除草施肥……这样“接地气”的老师,谁能不爱呢?
作为汉院的“明星”老师,选修董老师课程的学生总是特别多,因为她毫无“偶像包袱”,讲课很是生动有趣。讲台上的董老师好像有着无限的魅力,她总是妙语连珠,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古文、方言、外语都是董老师的座上宾,“永远的神”““”亿点点”“躺平”一些网络用语也是常客,她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私下里,她还经常活跃在朋友圈的评论区,时而与大家互夸,时而吐槽一下我们说的“流行语”。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董师风范,终不可谖兮。
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
与董老师第一次“见面”是研究生录取的那个暑假,老师隔着屏幕的问候让我倍觉温暖。她习惯在开学之前了解每个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提前推荐专业书籍,甚至会把自己的绝版书籍邮寄给学生,催促大家提前进入研究生状态。在开学后,董老师便会定期召开语法沙龙,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互相交流分享最近的研究成果。在她的督促和帮助下,每年都会有学生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在语言学会或是学院的论文评比中获奖。
不过董老师的严格只表现在学习上,她更多时候像是一个大家长,里里外外替学生操着心。在疫情严重、暴雨突发时,她会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不要出门。对于毕业生,董老师会尽她所能地提供工作建议、搜集就业信息,她甚至还会关心学生们的终身大事,满心欢喜地前去参加婚礼。每当我们遇到问题向她寻求帮助时,她总是一个电话打过来,站在我们的角度分析利弊得失,提出中肯的建议。就这样,董老师予以学生母亲般的关怀与温暖,引导他们走出迷茫和焦虑,对事业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作为一名导师,她不仅导学业,更导人生!
除了自己的学生外,董老师对其他所有学生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她的课间和课后仿佛比上课时还要忙碌,找她答疑解惑的学生排起了一列小队,有人和她讨论课堂上的争议点,有人向她寻求论文的修改建议。很多学生在她的启发下发现了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老师鼓励他们着手去做。她说,“只要你们愿意写,我就愿意帮你们改。”
在董老师看来,如今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紧密,但她依然坚持用心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真切的关心和爱护。她说,“我的老师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因为我被那样对待过,所以我也会那样对我的学生。”董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学生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她的亲切称呼——“董妈妈”,这个称呼虽然平日里很少叫出口,但是在心里我们已经叫了千万次。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董老师身体力行,以“春泥”之心守护师生之间的真诚与爱。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骆立双说:“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站在讲台上,对我的学生说‘因为我被那样温暖地对待过,所以我也会尽我全力爱你们’”。
教我以人道,授我以书华,感我以秉性,沐我以恩泽。以灯传灯,心灯不灭,今不忘点灯人,后必传灯共燃华夏天。
执笔人:汉语言文化学院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刘伊茹
|